录入日期:2016-8-5 整理: 中国书法家网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7月31日,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湖南美术出版社、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合和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兰美术馆、法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AECA)协办的“女书•意象——何世斌纸上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著名批评家杨卫策展,展出艺术家何世斌近期创作的约40件作品。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杨卫,中央美院教授赵力,悦美术馆馆长王飞跃,中国动漫集团董事长庹祖海,北京798管委会主任张国华,著名艺术家徐冰,亚洲艺术中心(北京)负责人李宜霖、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梅洪、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董事长安庭、北京玫瑰坊时装定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斌,主办方领导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薛宝书等二百多位嘉宾出席开幕仪式。
21世纪的当代艺术在挖掘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关系上,艺术家何世斌找到自己家乡生活中的“母语”(女书),通过“女书”这种古老而独特文字的水墨抽象表现找到一座艺术桥梁,并使其焕发出一种无限的活力。“女书”它不仅具有生活语言上的实用性,还作为一种非观念的感性哲学,从情感、生命和哲学的角度去表达,具有感人的力量。“女书”的抽象表现性绘画,既符合关于人性特别是女性生活哲学的创作观念,又能为抽象画表现语言增添一道亮丽而又独特的风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实践,试图脱离西方抽象主义仅仅是表达艺术家情绪和画面形式美,而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出深刻的人文内涵,同时让观看者在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想了解、交流而又纠结的互动性,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在进入20世纪后,中西绘画开始相互渗透,现代绘画中书法性的现代主义成为一个跨文化的艺术实践,20世纪50年代,日本上田桑鸠、宇野雪村、井上有一等两代人的书法表现主义,美国的马瑟韦尔、克莱因、马斯登和欧洲塔皮埃斯、苏拉热等人的抽象表现主义中的书法性,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现代书法和抽象水墨,使得抽象主义与书法性的结合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实践。书写及笔墨形式本身成为一种语言,使得绘画与书法打破了界线,表现为一种绘画的书法性,或书法的绘画化。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与德国表现主义引入了书法性,重点在于强调笔触、笔线的主体性及线条的独立表现性和诗性,构成抽象表现主义的书法派,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代表波洛克一度也尝试过抽象绘画的书法性。70年代,英国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绘画简史》一书中,在论述抽象表现主义时正式提出了“书法性绘画”概念。书写性、线条的节奏、线性的图像结构、偶发的墨迹以及画面留白,这些书法的指标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东西方共同的新语言形式。
“女书”是一种在湖南江永女性小范围内流通的私密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女人秘语,用于女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及交流,并记录自己当下生活,用当地的土语读音,现在依然在使用的当地母语记录符号,人文内涵丰富,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女书抽象表现艺术的开创者,艺术家何世斌是土生土长的湖南江永人,作为“女书”家乡人,从小在“女书”的氛围和语境下长大,熟知“女书”的内涵,能写会读“女书”。艺术家通过对“女书”字符的解构,运用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采用传统彩墨、宣纸媒介,运用书写、滴洒方式,将女书线条的节奏、线性的图像结构、偶发的墨迹以及画面留白形成具有抽象表现的画面。画面以黑色水墨为主题,辅以亮丽的颜色,反映出古代妇女在生活苦难中积极寻找心灵的光明和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更是表现出她们在当时不能读书写字的历史环境下坚持追求女性自己的独立话语权与存在感的最强音。画面语言将女书文化符号的象征元素与当代艺术相融合,使它的精神和气质被更多的当代人所了解和欣赏。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杨卫:“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当代文化形态,越来越突破自身的边界,朝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取最新的科技手段,来拓展表现的媒介;二是回归于过去的传统,从中寻找创作的资源。前者造就了语言和形式的试验性,后者带来了文化的深度,也增加了当代人的“寻根意识”。正是在这两极的拉锯与刺激作用下,一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比如书写的文字等等,被创造性地转换成了新的视觉形象。在这方面深入探索的中国艺术家有不少,其中何世斌就是青出于蓝的一位。他选择女书作为自己的艺术母语,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和演绎,使其抽象画创作迥异于其它类型的抽象画,不仅丰富了抽象艺术的语言形态,同时也包含了他对自我主体的发现。在何世斌的作品中,女书成为了基本的造型语言,无论是将女书直接作为符号来演绎,还是间接地以此来构图,都脱不开女书的印迹。不过,何世斌在自己的绘画中运用女书,并不是要回到女书的本身,而只是一种造型的借鉴。正如他很强调作品的绘画性,甚至迷恋于笔墨的趣味一样。诸如此类都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何世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之所以将女书作为母语,来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那是要借题发挥,为的是与西方抽象艺术拉开距离,给自己的抽象画探索找到不同的源头,注入自我生成的文化内涵。
著名策展人赵力:“何世斌的所谓的“女书”意象,不仅仅是针对固有语境的革除,而且是针对固有符号的解构。艺术家熟知“女书”的正确书写,此刻却刻意进入某种“跳出女书写女书的状态”,也就是说他笔下的“女书”更像是自我认定的“天书”,于是乎可以进入到了自由书写的境地。当然,“自由书写”也并不是无法无天。一开始,何世斌的解构,只是针对历史文化语境的排除,却试图主动服从于“可视化”的逻辑和作品的构成。事实是当何世斌在革除“女书”原有语境的同时,他又将自己带回到了“书写”的领域,从而不得不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更为强大的“书法传统”。何世斌近期的创作更意图于某种的建构,这些作品尺幅一般很大,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何世斌放大了“书写”本身的自由动力,去建构某种“非笔法”、“非示意”的抽象性的视觉结构。艺术家也试图进入到一个“绘画”与“书法”之间的模糊地带,或者说就是想探讨 “图”与“书”的中国式的混杂与界限不分,就如同鸿蒙之初的那般天地混沌。”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博士:“何世斌将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在传统宣纸上以黑色水墨书写,辅以在粗重笔触的压迫下而透露出的亮丽彩墨,形成了具有抽象感的当代水墨画。其作品反映了官修正史之外,远在那个时代语境下的平民妇女生活的一斑,它所宣扬的是受压迫的旧时妇女坚持追求的自主权与话语权,更是在黑色的浓墨下所掩盖不住的彩色与光明。”
中国—东盟艺术双年展创始人及策展人罗荃:“何世斌的作品虽来源于女书,但又有别于传统的女书,它是对女书有意识的模仿和再创作,他以书写的方式回望自己的故乡和过往,又以抽象主义与书写性的结合来表达他对当代艺术创作的思考,他并不在意文字本来的含义,更注重他所要的感觉和观念,这反而令女书这种古老的文字听命于他的观念、直觉、技术以及他对画面的控制力,他的作品是书法作品,是抽象绘画作品 , 也是行为作品。”
国际著名音乐家、《微电影交响音乐史诗:女书》作者谭盾曾说过“女书文字中记载的美丽和浪漫,如同一本眼泪之书流淌在我的心里。它的存在形式不仅有音乐,还有书法、绣花、织带、环境和建筑。通过对女书的寻访才发现,她们远比我想象的伟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女书让我重新认识女性,并且走进她们隐秘的内心世界。”
“女书•意象”展试图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将中国当代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文化与精神层面去思考与研究,抽象艺术在现代中国的注释必定要与本土文脉联姻。对于艺术家来说,“女书”更是一种“乡愁”,是一条可以对自身文化价值与自我意义认定的追寻之路。展览将持续到8月6日。